1、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
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国家海洋战略实施,在深水、大断面、长距离、严酷条件下,各种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技术。实验室胡曙光教授团队提出了盾构隧道建造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创新思路,成功解决了深水大断面隧道工程面临的材料与施工技术挑战,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首创了深水大断面隧道的高抗渗、高耐久和结构安全关键材料。提出了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主体结构分层设计的总体思路,探明了湿热养护环境下管片微结构演变规律与加速损伤机制,开发了其微结构优化调控方法和表面强化及高精度制备技术,创新管片通用等分大环宽设计和半封闭内衬叠合结构新型式,为深水大断面隧道的高抗渗、高耐久和结构安全关键材料提供技术支撑。 2.发明了盾构废弃泥砂原位资源化利用技术制备同步注浆关键材料保证了施工安全。通过揭示有机-无机复合功能组分对同步注浆材料性能的调控作用机理,发明了高抗水分散、高抗水溶蚀、凝结时间易调控的同步注浆材料设计制备方法,开发了盾构废弃泥砂原位资源化利用技术,制备出环保型同步注浆材料为深水复杂工况下大断面隧道盾构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提供保障。 3.开发了阻燃抗滑降噪多功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铺装技术保障了运营安全。提出
了沥青路面孔隙结构阻燃与无机材料阻燃相结合的多重阻燃设计思路,发明无机阻燃材料和兼具阻燃功能的高粘高弹沥青材料,开发了阻燃抗滑降噪多功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铺装技术,在提升沥青路面质量与功能的同时,保障了深水长隧道的运营安全。 4.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应用覆盖国内已建和在建水深20m以上大直径盾构隧道总数的2/3,水深超过55m隧道的90%,包括世界首座超大直径(Ф15.2m)公铁长江隧道、世界首条深水高速铁路隧道(广深狮子洋隧道)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纤光栅动态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庞大的基建工程迫切需要大量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测和信息采集。姜德生院士团队发明了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纤光栅传感材料与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发成功单根光纤超过十万个传感器传感光纤材料,并率先在石化、交通、电力等行业数十项重大工程大量应用,解决了业界多年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我国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1.国内外首次实现单根光纤复用上万传感器。实现了传感距离大于50公里、精度优于1℃的温度场测量,在陕能麟北、新疆信友、内蒙古盛鲁等多个空冷岛测温系统中得到应用,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进行大容量、长距离测温的难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提高了我国在光纤传感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研发的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栅传感光纤,出口到文莱、哈萨克斯坦等国,并为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提供了新型传感光纤。 3.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栅传感光纤技术,与电力电缆行业相关的无形资产以900万元入股安徽天龙电器线缆集团有限公司,与传感器生产相关的17项专利以1600万元转让给武汉烽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促进了新产品的产业化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