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光

发布时间:2021-07-15

 

胡曙光,1957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水泥与混凝土材料专家,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胡曙光于1982年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199512月年至20001月历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学校党委副书记;20001月至200212月任湖北大学党委书记;20031月至20211月历任武汉市副市长、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13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胡曙光长期从事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高技术混凝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中文名

胡曙光

主要成就

国家科技奖6

    

中国

代表作品

《高技术混凝土材料》、《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汉族

出生地

山东青岛市

出生日期

1957730

    

湖北武汉市

毕业院校

武汉工业大学

    

    

教育科研工作者

 

教授

 

人物履历

1957730日,胡曙光出生于山东青岛市,原籍湖北武汉市。

19759月至19782月,湖北省麻城县白果区夫子河公社知青。

19782月至19821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1月至1995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其间:1987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博士学位)。

19957月至19979月,武汉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校长助理。

19979月至20001月,武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01月至200212月,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1月至20211月,武汉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05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3年任),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21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参加各种重点工程混凝土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百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特种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环境与生态建筑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重大工程混凝土应用技术开发。出版著作7部,发表SCIEI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项,获国家科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

·    学术论著

出版著作7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25篇,EI收录233篇,他引7857次。

出版日期

著作名称

出版社

2021

高技术混凝土材料

胡曙光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特种水泥(第二版)

胡曙光等 编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胡曙光

科学出版社

2008

混凝土温度-应力检测原理与应用

胡曙光、陈静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

胡曙光、钟珞、吕林女

科学出版社

2006

钢管混凝土

胡曙光、丁庆军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轻集料混凝土

胡曙光、王发洲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科研项目

主持参与国家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17~2021

长寿命混凝土制品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

2011~20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示范

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专题

2006~2009

高性能水泥绿色制造工艺和装备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项目

2003~2005

钢渣矿粉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开发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6~2000

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研究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

2009~2012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题

2002~2006

水泥水化机理及过程控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题

2009~2011

具有高抗震性能的高强轻质混凝土制备及其强韧化技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

2008~2010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用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

2002~2005

高性能轻质结构混凝土用于大跨径桥梁的研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

2014~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2013~2016

水泥-沥青-环氧树脂复合胶结硬化机理及其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2010

基于集料功能设计与界面结构优化的高技术混凝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5~2008

具有高抗裂吸振功能混凝土的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2005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脆性特征与增韧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89~1993

新型无机有机复合水泥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科研奖励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第一完成人4项),获省部级科技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1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10项)。

获奖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22

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1

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0

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及其在大跨度结构的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01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6

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

2004

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

2014

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第1完成人)

2009

高耐久性钢箱梁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及施工技术开发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08

利用淤污泥生产环保型优质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07

高性能结构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04

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21

工业固废制备优质胶凝材料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 一等奖(第2完成人)

2012

高速铁路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制备与灌注施工技术

中国建筑材料技术发明一等奖(第2完成人)

......

......

......

·    代表性研究应用成果

(1)高性能大体积抗裂混凝土技术。应用研究的多元复合胶凝材料性能优化调控技术,开发出辅助胶凝材料大掺量替代水泥和利用工业固废补偿收缩高性能混凝土,大幅度降低水化热,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免设冷水降温系统,具有高效利固废和节能降耗效益。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三峡水电大坝工程、京广高速客运铁路专线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四线铁路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武汉阳逻长江桥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高耐候性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研究的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理论方法,开发出适应我国复杂地域环境和广域原材料特点的高速铁路轨道板CA砂浆材料,及时为国家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徐-蚌段、京广高速铁路石-武段等工程。成果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3)深水大管径盾构隧道关键建筑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研究的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复合技术,开发出盾构隧道混凝土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盾构渣复合工业固废同步注浆材料制备与施工技术,为深水大管径盾构隧道建造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已应用于国家交通重点工程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世界首条水下高铁)、武汉长江三阳路隧道(世界首座管径15m级盾构隧道和首座公铁合建水下隧道)等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发明的混凝土膨胀拟合设计和内养护技术,开发出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可调控技术和混凝土超长时施工性能控制技术,破解了钢管混凝土在大跨结构工程应用的瓶颈,为我国取得世界领先的拱桥建造技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已应用于国家交通重点工程成-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四川合江长江一桥(主跨530m,世界首跨500m 级)等百余座大跨度拱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绿色低碳制成技术。应用研究的多重耦合活化技术和辅助胶凝材料性能优化技术,开发出协同处置各种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的水泥与混凝土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建材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鱼峰水泥、中建商品混凝土等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水泥和混凝土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工程。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人才培养

截至202012月,胡曙光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后)33人,硕士生78人。在他的培养下,其学生中已有21人已晋升教授、研究员职务,15人被聘为博士导师,39人成为企业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 

社会兼职

曾任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轮值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结构与材料实验室联合会(RILEM)高级会员,国家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建筑材料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水泥工程》等学术刊物副主编和编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