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

发布时间:2019-11-21

刘志超,男,19831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2016920171月,美国密歇根学校,博士后,合作导师:Sheriff E-Tawil教授

20099 —201412,美国密歇根学校,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Will Hansen 教授

20069—20096,武汉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发洲教授

20029— 20066,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20172 - 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8,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以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多个国际领域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

1、低碳胶凝材料

2、新型ELS(Engineered LimeStone)结构材料

3、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盐冻、收缩)

4、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主要研究工作、著作及科技成果

长期从事先进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围绕水泥基材料制备带来的高碳排放以及服役过程发生的耐久性问题,开发了水泥基材料的绿色制备技术以及长寿命服役技术。发表SCI论文2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INNOVANDI核心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近五年)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项目(NSFC-广东)重点支持项目,基于气体驱动的3D 打印建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U20012272020.01-2024.12

2) 全球水泥混凝土研究联盟INNOVANDI核心项目,Carbonated microstructure via CO2 utilization2021.01-2026.01

3)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碳矿化材料及其复合产品的制备与工业化应用(2021.01-2025.01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废弃混凝土砂粉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子课题,再生微粉多元胶凝体系微结构形成过程与界面调控(2020YFC1909902-52021.11-2024.10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粘弹性模量的水泥石内应力计算及收缩开裂机制与调控技术(517022422018.01-2020.12

6) “问海计划”专项“海洋碳增汇化学调控新技术”课题,基于工业固废的海水无机碳化学固定剂的筛选与条件优化(2021WHZZB09002022.01-2023.12

 


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东院水泥混凝土大楼303办公室

邮箱:liuzc9@whut.edu.cn

附件下载: